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夏至篇
2022-06-21 15:06  



二十四节气——

夏至篇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旧时各地食俗】

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某些地区,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的习俗。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zhu,四声,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

《夏至》[]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喜晴》[]范成大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采编|祁智宏

执行编辑|马婉茹

责编|马婉茹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澳门新葡官网进入网站官网版官方入口(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网址:www.790mm.com | 管理员:李磊

Baidu
sogou